半岛“扫码”也要卷创意品牌如何玩出花?在被数字化场景环绕的今天,“扫码”变成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小举动。 乘车扫、购物扫、进门扫、点餐扫......这些由黑白小方格或长短小线条组成的矩阵图案,俨然成为了生活中无处不在、如影随形的必要元素。
对于品牌而言,“扫码”这一场景同样也成为了重要的营销出口。 那么,在千篇一律的格子码和条形码中,如何通过创意让扫码这件事变得有趣? 且看这些品牌的创意~
今年夏天,可口可乐为推广旗下音乐平台Coke Studio发布的新曲MV《Be Who You Are》,联合一位名叫Troy Ni(特洛伊·尼)的创意技术专家,运用AI绘图技术对二维码进行“艺术加工”,创造出五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二维码,分别代表MV中的5位歌手,用户扫描后就可以打开并观看这支MV。
这几个二维码被AI加工成不同的风格,被投放在电影院、体育场、主题公园等大型场所的户外大屏上。
从远处看,油画、马赛克、赛博朋克等不同画风的二维码完美地融合于各具特色的场景中,仿佛一幅艺术作品等待过往路人欣赏(扫一扫),颇有种街头艺术的feel。
比如身处带季风气候的香港,阴雨连绵的天气让人们畏惧出门,心情也持续低落,急需追着太阳来一些“光合作用”恢复元气。于是菲律宾宿务太平洋航空抓住“下雨”这个场景,用防水喷漆在香港的马路上喷绘有阳光场景的二维码和文案,在晴天隐形,只有下雨天才会现身。
正在淋雨的路人看到这个文案怎么能不心动? 只要扫描地面上的二维码,就能够进入购票网站,用一个“因地制宜”的广告催生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~
美的在618大促的节点,推出以旧换新的活动。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这场活动,扩大声量,美的借助在疫情期间去哪都要扫码的场景,回收了一些老旧的空调和主机,在路边显眼的位置拼凑出了一个巨型二维码墙。
路过的行人扫描这个巨型二维码,即可跳转到美的空调618活动页,开启以旧换新服务,让这场可持续环保内容通过二维码进行传播。
当承载着千家万户回忆的空调组合在一起,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家电营销思维,同时让内容得到最大化呈现,也让这个“以旧换新”的创意被更多人看见。
来自爱尔兰的GUINNESS QR啤酒可以算得上是一款具有社交属性的产品了,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酒杯上的白色二维码。
只有在酒杯中装满颜色够深的GUINNESS黑啤后,二维码才能被显示出来,这时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得一张优惠券,并通过Facebook邀请朋友一起来参加这个活动。
空杯或是装进普通的啤酒都无法扫描这个二维码,这一有趣的互动形式不仅能够拉动GUINNESS黑啤的销量(用来装满杯子),同时也通过社交裂变带来话题热度。 (阿广脑洞: 装满可乐是不是也能扫? )
论好玩,咱麦麦从不认输,在扫码营销上,也是玩出新高度。麦当劳联合音乐平台Spotify打造了一场围绕当家花旦——薯条而展开的“音乐盛宴”。
顾客可以把薯条按照不同长短排布在画有音频波形图的托盘垫纸上,然后打开Spotify扫描纸上的“薯条代码”,就可以获得一份麦当劳专属的“薯条歌单(Fries List)”。
歌单里全是不同风格的“薯条之歌”——《My Fries Are Over(我的薯条吃完了)》《They Stolen My Fries(他们偷了我的薯条)》《Keep Calm And Eat Fries(吃根薯条冷静下)》,配着薯条,听着自己咬出来的薯条音乐,顾客的消费体验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。
比如Spotify Japan在日本金泽地区的线下场景打造了三个“Spotify Code”,人们只要“扫一扫”Spotify Code,就可以获得甄选出的音频列表,开启一场视听盛宴半岛。
Spotify Code由当地工匠根据该景点的视觉特性构建,使得这些装置能够自然无缝地融入该地点:茶屋街上错落有致的灯笼、淅川河边热烈绽放的樱花、能登半岛上晒干的鱿鱼......将城市独特的文化和风情通过视觉与声音的结合,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音乐和旅行体验,浪漫程度+11111。
扫码的场景有多丰富,想必阿广在这里也无需多言,而“扫码”的场景趋势必然也是随着「体验经济」的爆发同步进行的。
但是,时时刻刻扫码的场景和麻烦的扫码流程已经让大众心生厌倦,如何将「扫码」这一固定动作生动起来,让用户心甘情愿打开手机扫一扫,可能是品牌们在数字营销上要继续攻克的难点。